几十年弹指一挥间,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飞跃式发展,城市概念也在不断演进,从工业城市,信息城市,互联城市,智能城市,数字城市,到如今的智慧城市,城市化建设理念在不断创新,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被融入到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来。随着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等热门技术的兴起,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,一时间,全国有近百个城市或在建设智慧城市、或在谋划智慧城市蓝图,而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宁波、南京、佛山及扬州等城市更是成为大多城市竞相效仿的对象。
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建设的必经阶段已毋庸置疑,但绝不是城市化发展的终点。从早前兴起的卫生城市、森林城市、生态城市、低碳城市、信息城市到数字城市,这些城市建设概念前仆后继就证明了这一点,再到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,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些问题,如何建设智慧城市?我们眼中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?什么样的智慧城市是我们所需要的?什么样的智慧城市不会被埋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?
我国近百个城市或区域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,却有更多的城市或区域正在等待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,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备受国内外企业瞩目,纷纷拿出解决方案欲分一杯羹,快速抢占未来市场。智慧城市项目每年的建设经费动辄千万,多则上亿元,所以各层领导在做出决策之前都是慎之又慎,而各地市长作为最终决策人,更是面临巨大压力。
目前,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,智慧城市产业正在逐渐形成。智慧城市涉及面极广,利益相关方众多,如何平衡各方利益,建设有各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成为主要难题。从当前关于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上看,大多数都是从“点”、“线”或一层“面”对其进行说明,这些人都只是看到了自身涉及的领域,很少能站在全局的角度,即从横向到纵向,从时间到空间,从全局的、立体的角度看待智慧城市建设。显然,以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来看,不是通过一个企业、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就能简单实现的。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朝阳产业来说,智慧城市需要各方的大力扶持,需要政府、各级领导、各方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,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业成熟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
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,虽难却也并非遥不可及。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,理清目标需求,做好长期规划,突出城市发展特色,指导、规范智慧城市各项工作的实施,理清未来智慧城市建设“全貌”最为重要。
没有设计图纸作为参考,壮观雄伟的大厦无法成型。目前,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有跟风的趋势,国家政策鼓励,地方政府响应,想要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凸显示范带头作用,不落人后。然而各城市特色不同,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同,资金投入力度不同,不能盲目建设,所以,进行科学的智慧城市规划尤为重要。
除做好智慧城市规划外,制定严格的“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”也必不可少。智慧城市概念比较宽泛,没有明确的定义,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方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,因此,应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各层次、架构的节点做出评价指标,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,形成较为健全的“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”,从而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,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、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。另外,由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侧重点不同,建设目标不同,因此在制定“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”时也应“因地制宜”,不可复制照搬。
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胡宝钢表示,当前我国建设“智慧城市”有一定基础,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、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、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、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。智慧城市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,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参与和带动。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关系国家命脉,中科院几位院士就曾联名上书国务院,呼吁“国家命脉的系统不能由外企掌握”。而早在一年前,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的李毅中就曾明确提出,要警惕“智慧地球”的概念炒作以及可能导致的国家信息战略安全。李毅中表示,“最典型是前年微软的黑屏事件,它借口说别人用它的盗版软件,就对所有用它软件的计算机黑屏45分钟。我们的计算机大量采用微软的软件,硬件又是英特尔的,还有什么秘密可保证?西方提出新的理念本身是正确的,但我们也要提高警惕。”
从2011年中国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情况来看,国内厂商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,单单神州数码一家的“智慧城市”战略布局已在全国64个城市展开,并与武汉、南京、扬州、深圳等十个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地方政府倾向可见一斑。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必然需要各方的大力推动,这离不开中央政策导向的引领,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,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号召和示范。我们欣慰的看到,已有像神州数码这样的大型企业将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为己任,并从管理、技术及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,勇于实践,必定能为更好地推动中国“智慧城市”建设贡献一份力量。